文| 維辰
《科學》( Science )雜誌日前公佈2023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 GLP-1(胰高血糖素樣勝肽-1 ),也就是人們口中的"減肥神藥",成為年度科學突破之首。
GLP-1最初為糖尿病開發,被寄望降糖,卻因抑制食慾效果不錯,意外殺入減肥賽道。特斯拉CEO馬斯克下場"帶貨",發文稱一個月內減肥9公斤,卡戴珊等網紅明星也紛紛承認使用"減肥神藥",多重因素下,在降糖領域不溫不火的GLP-1,卻在減重「藍海」登上神壇,說是「風靡全球」也不為過。
圖源:新華社
肥胖,當下更多在審美範疇被討論。儘管現代社會提倡多元美學,以瘦為美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然而,肥胖不僅是美容問題,更是健康問題——作為"萬病之源",其會增加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多種慢性病風險,也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而且,肥胖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源自於人類基因中追逐高熱量的原始本能和現代社會人類生活方式轉變的矛盾。如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一項報告稱,預計2025年約20%的成年人將面臨肥胖的困擾。如果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肥胖,簡單地視為"不美觀",未能及時幹預,等生病了才想起來去醫院"看病",不僅危害身心健康,也會增加衛生保健服務成本、加重醫療負擔。
對GLP-1獲得科學突破冠軍獎,《科學》官網解讀,「這些新療法不僅改變了肥胖的治療方式,也改變了人們對肥胖的理解——將其視為一種源於生物學的慢性疾病,而不是簡單的意志力失敗」。
引導人們正視肥胖及相關慢性病,也是突破。
同時,要警惕超適應症售藥、用藥引發風險。
長期以來,受商業行銷、社會輿論影響,身材和自律掛鉤,肥胖成為一件不光彩的事。加之工作繁忙,營養減肥成本高、時間長、見效慢等,打一針、吃幾顆藥就能實現「躺瘦」的「減肥神藥」備受追捧,甚至被當作「救命稻草」。其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以及潛在的引起甲狀腺癌的風險,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從健康的範疇說我當然不胖,但更多時候是以美學作為衡量標準",這是一位求藥者的話。業內人士觀察到,出於被放大的身材焦慮,更多體重正常的健康人群也尋求院外管道開藥,追求更瘦,減肥需求大大超越醫學指南規定的適應症範疇。透過「減肥神藥」減肥一旦出現成功案例,整個圈子就可能會口耳相傳,讓原本對藥物心存擔憂的人變得大膽起來。
有人敢買,有人敢賣。旺盛的需求之下,在我國,目前拿到減重適應症的GLP-1僅有2款:利拉魯肽、貝那魯肽。而有媒體調查發現,減肥者全通路可以買到的GLP-1有5款,最受追捧的是司美格魯肽,包括注射與口服劑型,其次分別是利拉魯肽、貝那魯肽、替爾泊肽。也就是說,司美格魯肽等3款「減肥神藥」在國內尚未獲批,就已銷售火熱。
GLP-1此番關注度再次提升,也為有心之人違規推銷、超適應症售藥提供了材料,藥物濫用風險加劇。一方面,有必要對電商平台、醫美機構等重點場所加強監管;另一方面,減肥者要認識到, 「減肥神藥」不僅存在副作用和致癌風險,並且不是萬能的:藥物有效期僅限於服藥期間,停藥後體重會反彈。部分停藥後體重長期維持在較好水準的人,都是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正如一位內分泌科醫師所說,肥胖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如果不良生活方式不改變,使用多少藥都難以長期奏效。他希望以用藥體驗給患者的一個信息就是,"以前吃得太多了,用不著吃那麼多,日子也能過得很好",從而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體重。
【作者】 楊悅
南方評論
歪打正著把病治好了? 網友: 壓力鍋爆炸,治好了我媽的肩周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