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氣候變遷影響地球自轉,首個負閏秒延遲出現,什麼是負閏秒?

氣候變遷的影響有多廣?英國知名學術期刊自然》27日刊載的一篇論文認為,由於地球南北兩極冰川加速融化,地球自轉速率受到影響,歷史上首個負閏秒將推遲約三年、於2029年左右出現,計算機等需要精準對時的領域將因此受到影響。

為確定時間,世界上有兩種常用計時系統: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UT)和基於原子振盪週期的國際原子時(TAI)。由於測量方法不同,隨著時間推移,兩個系統結果會出現差異,因此有了協調世界時( UTC )的概念。

協調世界時以國際原子時秒長為基礎,時時盡量接近世界時。 1972年的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當國際原子時與世界時的時刻相差達到0.9秒時,協調世界時就增加或減少1秒,這個修正被稱為閏秒。增加1秒為正閏秒,對應的1分鐘有61秒;減少1秒為負閏秒,對應的1分鐘只有59秒。

這是1月14日在瑞士伯爾尼拍攝的時鐘塔。發

迄今全球已實施27次閏秒調整。最近一次是在格林尼治時間2016年12月31日,當時出現了23時59分60秒。主要受潮汐等因素影響,地球自轉先前長期處於不斷減慢的趨勢,因此迄今為止的閏秒調整都是正閏秒。

論文主要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鄧肯·阿格紐借助衛星數據,研究了地球自轉速率和地核運動的影響。他說,地核內的液態部分運作方式難以預測,漩渦和流動變化不定,使得近年來地球自轉速率呈現加快趨勢,如果不考慮兩極融冰,地球可能最早在2026年首次需要負閏秒調整。

然而,這些年地球兩極的冰快速融化,將部分地球質量從兩極轉至赤道附近,減慢了自轉速度。其原理類似滑冰選手在冰上以自身為軸旋轉時,將手臂由頭頂伸向身體兩側會使旋轉速度慢下來。受此影響,負閏秒調整可能至少延後到2029年。

法新社援引阿格紐的說法報道,負閏秒的出現將"對確保全球計時基礎設施的各個部分顯示相同的時間構成重大挑戰",因為"許多計算機程序認為閏秒都是正的"。人們因此需要對電腦重新編程,而這個過程中容易出錯。

在萬物聯網時代,許多領域的系統以電腦網路為基礎傳輸平台,實施閏秒帶來的影響會延伸至航空、通訊、金融及其他需要精準對時的領域。 2012年實施閏秒時,國外不少知名網站出現臨時服務中斷。 2015年和2016年閏秒再度來臨時,工程師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

鑑於閏秒給高科技領域帶來許多不便等情況,2022年第27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最​​遲不晚於2035年廢除閏秒,改為閏分,即允許國際原子時與世界時的時刻相差在1分鐘以內。阿格紐則希望他的研究能促使國際計量大會考慮更早廢除閏秒。



以色列遭胡塞武裝攻擊,中東危機加劇

國防部重磅發聲,藏南是中國的,不到48小時,增補藏南公開地名

經緯恆潤-W申請平順性即時測量專利,實現車身平順性即時測量

蘭州大學科學研究預測:西北地區將暖濕化,甘肅將不再乾旱

法國請求盟友增援奧運安保,波蘭德國已同意

我國科學研究人員提出多標靶、多功效藥物設計新方法

根據央視新聞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消息,北京時間3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該中心汪勝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多標靶、多功效藥物的設計新方法,名為"基於可變形骨架的化學資訊學方法(FSCA)",為複雜精神疾病的藥物開發開闢了一條新路徑。



中牧股份申請呼腸孤病毒3型RT-PCR檢測引子及應用專利,此方法檢測哺乳動物細胞外源感染呼腸孤病毒3型,具有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複性好的特點

王菲李嫣機場同框,這個造型簡直要上天!

百日咳再現?記者問了多位醫生

病例是去年同期32倍,百日咳捲土重來!多家企業已開啟第三代疫苗試驗

問題頻現,安徽一地花1400萬為農民喝好水卻成鬧心工程

62歲北大教授李量逝世,曾填補國內心理聲學等研究空白

3月2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布訃聞稱,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李量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3月28日6時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公開資料顯示,李量出生於1962年3月,分別於1985年和1988年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和生理心理學碩士學位,後於1994年在加拿大Carleton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0年,擔任北京大學心理系客座教授;2000年至今,擔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現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李量研究領域包括聽覺認知的心理物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等,其科研成果「聽覺感覺運動門控的新模型」榮獲2008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他曾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其在多種權威英文SCI期刊上發表和被接受的文章達100篇,被他人SCI期刊文章引用次數達1213次,累計總引用次數達1840次。

此外,李量曾於2001年在北京大學建立了全國首個達標的非醫學機構動物實驗室,創建了動物和人類被試研究相互參考驗證的新型研究範式,促進了雞尾酒會問題的跨物種研究,填補了聽覺生理心理學和心理聲學在我國學術領域的空白。

來源:澎湃新聞



百日咳再現?記者問了多位醫生

反轉了?南通紙扎1:1聯排別墅引熱議,胡錫進評論,評論區一邊倒

氣溫熱到破紀錄!今日上海7區破30℃,明天驟降10℃

《死亡區域: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中文版序

蘇炳添謝震業時隔兩年"雙劍合璧",中國接力隊賽季首秀奪冠

「夢想號」預計今年全面建成可望率先打開「地心之門」

來源:【昆明日報-掌上春城】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兆,人口超8,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從遠洋探測到深海牧場,科技創新正成為推動大灣區發展的新動能。

正在廣州進入最後內裝階段的「想號」是目前全國最大噸位的科考船,滿載排水量達42000噸,接近一艘中型航母,續航里程達15000海裡,滿載180名船員的情況下可連續在海上工作120天,穩性和結構強度依16級颱風海況安全要求設計,意味著其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能力。

大洋鑽探是目前歷時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全球性科學計劃,大洋鑽探技術作為目前海底深部取樣的唯一手段,是人類深海探測高端技術的綜合集成,被稱為海洋科學界的「皇冠",誰掌握了這項技術,誰就有能力在陸地以外找到新的資源,進一步探究地球的未解之謎。目前擁有大洋鑽探船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日本,但正在興建中的「夢想號」是全球唯一一艘具備11,000公尺鑽探能力的鑽探船。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夢想號」監造組組長殷憲峰:11,000公尺的壓力不僅是人承受不了的,對設備、水、電、液、材料都是挑戰。

在鑽探科學領域有句比喻「一萬公尺鑽深的難度堪比登月」。為了實現人類向下探索的夢想,國內集結了150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參與建造「夢想號」,「夢想號」建有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優的船上實驗室,總面積超3000平方米,涵蓋海洋科學、微生物、古地磁等九大實驗室。

這艘隸屬於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海上巨無霸",自2021年11月30日開工建造,僅用時兩年多便實現了主體完工下水測試,預計將於今年全面建成。

探究人類未曾踏足過的地方,造一艘大洋鑽探船還遠遠不夠,與「夢想號」配套的還要有強大的陸地研究支持。距離船隻建造現場不遠處,國內首個、全球最大的海洋地質岩心庫已全面建成。

隨著「夢想號」與岩心庫的建造完成,我國將和美國、日本、歐洲一樣具備自主組織航次的實力,可望從「參與者」轉變為「主導者」。

目前中國正在組織編制《國際大洋鑽探中國科學執行計劃(2025-2035)》,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並結合地球系統科學提出中國大洋鑽探面向2035年的科學目標和優先研究領域,從而有機會率先打開"地心之門」。

來源:央視財經

編按:李冬雨

編審:週曉雪

終審:周健軍

本文來自【昆明日報-掌上春城】,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里程碑式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

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在壓電材料領域有新發現

台海情況有變,金門實彈射擊還剩3天,台妄稱備好三千億戰時預算

油價將要4漲超660元/噸,3月29日油價調整消息,汽油柴油價格表

【甘快看】第38屆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創新競賽在慶陽開幕

2024年3月30日星期六

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在最新頂刊《nature》發表重要成果(3.27)

3月27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線上論文更新。本週共上線研究論文26篇。以論文第一單位國別統計,中國共發表6篇,美國9篇,英國澳洲各2篇,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及以色列各1篇。

其中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生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香港城市大學以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身分發表研究成果。

《nature》封面IBM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用於量子電腦糾錯協議

(1)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發表「分數量子霍爾液體中手性引力子模的證據」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利用極端條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術在砷化鎵量子阱中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集體激發進行了測量,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引力子模)。研究成果對理解全新的關聯量子物理學以及實現拓樸量子電腦的運作意義重大

論文第一單位:南京大學(博士生梁傑輝排第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博士生劉子煜為共同第一作者)作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單位

論文唯一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杜靈傑教授

杜靈傑教授,國家級青年人才, 2004-2011年,在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2016年在美國萊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phd),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2019年起擔任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圖圓偏振光測量引力子激發

(2)上海交通大學人工結構及量子調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發表「用於高性能電子元件的hBN堆疊中生長的石墨烯奈米帶」研究成果

論文第一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與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單位

論文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史誌文教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Michael Urbakh博士,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丁峰教授,武漢大學歐陽穩根教授

史志文教授,國家級青年人才,2007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2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後。 2016年起入職上海交通大學。

(3)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發表「核糖核酸外酶介導的信使核糖核酸轉錄終止的結構基礎」研究成果

論文唯一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生所張餘研究員

張餘研究員,國家優青(2018),2004年在復旦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獲得博士學位,美國羅格斯大學博士後。 2015年起任職中國科學院植生所研究員,其相關研究成果於2024年2月29日國際學術頂刊《 Cell 》發表,此為2024年以論文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的第2篇CNS頂刊。

(4)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學所發表「發現溶小體分裂因子並揭示其作用機轉」研究成果

論文第一作者:生物物理學所博士生李樂濤(排第一)、劉希璐博士、博士生楊珊珊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晨研究員和馮巍研究員(復旦大學畢業)

王曉晨研究員,女,國家傑青(2013),1992年在山東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9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士後,曾任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2015年起任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

(5)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發表「一種用於軟集成可滲透電子裝置的三維液體二極體」研究成果

論文唯一通訊作者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於欣格教授【國家優青(香港和澳門地區,2021),2005-2014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 】

附:其他國家發文狀況

序號

國別

論文第一單位

論文主題

1

美國

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封面文章)

閾值低開銷容錯量子記憶體

2

美國

新墨西哥大學生物系

耐熱性和耐乾燥性預測氣候變遷下蜜蜂的數量

3

美國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系

老化人腦中的單細胞多重染色質和RNA交互作用

4

美國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史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獨立作者)

全球暖化導致的全球計時問題

5

美國

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藥理學系

透過DNA- sensing TLR9途徑形成記憶組件

6

美國

聖猶達兒童研究醫院腫瘤科

標靶DCAF5透過穩定SWI/SNF抑制小鼠癌症

7

美國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幹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

消耗骨髓偏向性造血幹細胞恢復老年免疫力

8

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西德尼金梅爾綜合癌症中心

TRBC1標靶抗體藥物結合物治療T細胞癌

9

美國

哈德遜-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基因組定序中心

甘蔗複雜多倍體基因組結構

10

英國

聖安德魯斯大學有機半導體聯合研究中心

基於TADF的有機LED的效率衰減的優值

11

英國

謝菲爾德大學生物科學、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學院

揭示生物多樣性變化狀況的不確定性

12

澳洲

莫納什大學澳洲再生醫學研究所

感覺神經元透過粒細胞和巨噬細胞促進組織癒合

13

澳洲

新南威爾斯大學電機工程與電信學院

1K以上的高精度自旋量子位元運算和演算法初始化

14

荷蘭

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AMOLF)

玻色子基塔耶夫鏈的光電實現

15

法國

法國洛林大學讓‧拉穆爾研究所

透過磁化開關控制光的螺旋度

16

德國

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

500萬年南極繞極流強度變化

17

西班牙

馬德里材料科學研究所(吉林大學作為論文」共共通」單位,南京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作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單位)

鏈間膨脹超大孔沸石

18

義大利

國家天文物理研究所(INAF)

中子星上的熱核爆炸揭示了噴射速度

19

奧地利

維也納醫科大學腦研究中心分子神經科學系

腦幹-下視丘神經元迴路可減少熱量攝入

20

以色列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粒子物理與天文物理系

超新星2023ixf複雜的星周環境



煙台二中校長受邀參加北京大學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育研討會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如何過長壽且有品質的生活

訪滬上體育解說:中國付費觀賽模式仍在摸索,體育解說暫不會被取代(下)

毛人鳳的特務妻子向影心在歷史上最終結局如何?

展望烏克蘭的結​​局

人類將失去1秒鐘!冰川融化加速地球自轉減慢,「負閏秒」要來了?

1秒鐘的時間,對你的生活有多重要?對許多人來說,1秒鐘的流逝可能無聲無息,讓人難以察覺,但其實這個問題對金融市場、天文計時、醫療體係都非常關鍵。如果我們的時間需要減少1秒鐘,全球電腦系統將面臨類似「千年蟲」的程式設計問題。

衛星雲圖看到的冰河畫面

根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地球物理學教授鄧肯·阿格紐的研究,由於冰川融化的規模已經大到足夠減慢地球自轉的速度,人類很快將迎來「負閏秒」的時刻,即我們的時間將減少1秒鐘。法國國際計量局時間部研究員帕特里齊亞·塔維拉寫道:"'負閏秒'的問題此前從未被計算機系統測試過,因此它可能造成的問題將是史無前例的。"

——1——

冰川融化規模龐大

影響地球自轉速度

根據多國科學家27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大規模融化,這也影響了地球自轉速度。原本長期來看,地球自轉的速度緩緩加快,但冰河融化使得地球自轉減慢,扭轉了原來的趨勢。

人類對小時、分鐘和秒鐘等時間單位的定義原本是根據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來確定的,後來隨著人們發明了計時非常精確的原子鐘,全球統一了「協調世界時」( UTC )標準。由於地球自轉速度在不斷變慢,國際權威機構會不定期地在UTC系統裡加上"閏秒",協調原子鐘計時和地球自轉週期這兩者間累積的誤差。

而科學家們27日發表的這項研究表明,由於冰川融化加快減緩了地球自轉,使得原本預計會在2026年加上的「閏秒」被推遲到2029年。而且隨著這個趨勢的加快,人類很可能將在不遠的未來首次迎來"負閏秒",即需要在UTC系統中減去1秒鐘時間。

——2——

「負閏秒」困擾電腦系統

專家警告重視全球暖化影響

1秒鐘時間雖然對一般人來說幾乎沒有感覺,但對電腦系統來說卻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

阿格紐教授解釋說,1秒鐘雖然聽起來不多,但是為股票交易等活動設定的計算系統需要精確到千分之一秒。目前許多電腦系統都有配套軟體,可以增加1秒的時間,但很少軟體能夠在電腦計時系統減去1秒。人類將需要重新編程來糾正電腦系統中潛在的錯誤。

研究顯示,冰川融化減慢了地球自轉

阿格紐說:「之前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因為電腦系統只會面對增加『閏秒』的情況,沒人能真正預判到『負閏秒』的到來,因此我們無法估算即將面對的混亂情況到底會達到怎樣的規模。"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冰川學家斯坎博斯認為,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可以提醒更多人關注全球暖化帶來的冰川融化等問題。他表示,先前由於海底潮汐摩擦力問題,地球自轉的長期趨勢本來是逐漸加快,但現在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冰川融化加速,這些融化了的雪水從兩級流向赤道,減慢了地球自轉速度,扭轉了原來的趨勢。

斯坎博斯拿花式滑冰舉例說,"運動員旋轉時都要把手臂舉過頭頂,如果他們把手放下來,旋轉的速度就會變慢。"

來源:紅星新聞記者鄭直



「週處效應」蔓延,民進黨這次拿什麼「擋」?

智慧養老讓銀髮無憂,這個專業越來越火

許家印輕判之謎:以為會判死刑,卻只有罰款?

理想汽車宣布推出OTA 5.1升級

徹底急了!荷蘭加碼190億挽留,光刻機廠商ASML鐵了心要搬走

新發現:受全球暖化影響,全球計時或悄悄改變

《自然》雜誌2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全球暖化導致的極地融冰增加可能會影響全球計時。格陵蘭和南極洲的融冰可能會讓地球角速度(角度位置隨時間變化的速度)減慢的速度比之前更快。為此,協調世界時(UTC)可能比原來晚3年才需要增加一個負「閏秒」。

世界上有兩種常用的時間計量系統: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基於原子振盪週期的國際原子時。隨著時間推移,兩個計時系統結果會出現差異,因此有了UTC的概念,當國際原子時與世界時相差達到0.9秒時,UTC就增加或減少1秒,這個修正就被稱作"閏秒」。

許多活動,如網路運算和金融市場,都需要UTC提供統一、標準和精確的時間。由於固體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恆定,所以UTC需要調整來確保與地球相對恆星自轉速度一致的時間框架。從UTC正式使用以來,所用閏秒都是正閏秒,但未來也可能出現負閏秒。

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研究團隊這次使用數學模型,研究了地球角動量的各種變化對全球計時的影響。地核以液體為主,其角速度一直以恆定速率減慢,這會逐漸增加固體地球的角速度(以維持角動量)。先前研究認為,這種效應導致先前只需要增加幾個正閏秒,到2026年則需要一個負閏秒。

但現在團隊發現,衛星引力測得的格陵蘭和南極洲冰蓋在近年裡融化增加,讓固體地球角速度的減慢比之前更快了。他們透過外推這種趨勢,預測了固體地球的角速度,估計UTC到2029年前都不需要負閏秒。而這會對電腦網路計時造成問題,可能需要比原計劃更早修改UTC和地球自轉的政策。

研究人員指出,全球暖化和全球計時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未來的關係可能​​更緊密。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程式市場下載「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 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中國人身體退化,漢朝時"三胡抵一漢",到清朝淪為"東亞病夫"

一個有才華,一個討人喜歡,深扒李雪琴的新戀情:賈玲的話應驗了!

全球首次發現!中國科學家推翻愛因斯坦理論,史詩突破獲得諾獎!

《哆啦A夢:大雄的地球交響樂》確認引進,發預告及海報

衛星看中國丨解鎖大江南北的綏爛花海

專家視點:未來的沙塵暴,減弱還是更強?

作為災害天氣現象,沙塵天氣造成每年全球約20億噸沙塵排放到大氣中。全球暖化對沙塵暴有何影響?未來沙塵暴又有何種變化趨勢?近期,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宗慈等發表了題為《全球暖化與沙塵暴》的研究綜述,介紹了觀測到的沙塵暴變化特徵及未來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沙塵暴變化的預估與展望。

何為沙塵暴?沙塵暴是指強風從地面捲起大量沙塵,造成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公尺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與人為兩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強風或強風的天氣情勢,沙、塵源分佈,空氣溫度、濕度等。人為因素如人為過度放牧、濫伐森林破壞植被、開採工礦業等,破壞地面結構,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加速沙塵暴的形成與發展。

2022年3月歐洲遭遇遇沙塵暴,西班牙天空變成橘紅色。圖:《太陽報

沙塵暴往往多於沙漠及鄰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目前,全球陸地有四分之一的面積遭受沙漠化的危害。其中,北美(沙漠化主要地區為美國西部和墨西哥北部)、中非(沙漠化主要地區為撒哈拉薩赫勒地區至阿拉伯沙漠敘利亞沙漠)、中亞蒙古與中國西北部以及澳洲(沙漠化主要地區為澳洲中部和西部),是世界上四大沙塵暴多發區(下文對沙塵暴多發區簡稱「北美」「中非」「中亞」和「澳洲」)。

FY-3D氣象衛星北非西歐沙塵監測真彩圖圖:國家衛星氣像中心

研究指出,全球暖化對沙塵暴的影響是複雜的。一方面,近30年來由於全球變暖,中緯度氣旋活動有向極地方向移動的趨勢,因此,中緯度的風速特別是大風強度有減弱的趨勢,並且大風日數減少,致使沙塵暴有減少的趨勢。另一方面,全球暖化背景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暖化明顯,蒸發加劇,地面乾燥,沙塵容易被強風捲起,造成沙塵暴加劇。

2022年3月16日,英國倫敦被沙塵籠罩。圖:新華社

沙塵暴變化特徵同樣隨不同地區而改變。例如,近20年,中國沙塵暴次數有明顯減少趨勢,與中國北方大風日數減少、強度減弱及土壤濕度增加等密切相關。而近10年,根據蒙古國氣象站記錄的數據顯示,蒙古國內戈壁地帶一年中發生的沙塵暴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4倍。究其原因,除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外,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如過度放牧與採礦也加劇了​​其土地沙漠化。

2021年3月,北京遭遇沙塵天氣。圖:央視焦點訪談

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未來沙塵暴又將如何改變?綜述提到,可利用地球系統模式CMIP5和CMIP6,考慮人類排放情境如典型濃度路徑RCPs及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s,從預估未來與沙塵暴有關的氣像要素如溫度、風速、降水、土壤濕度等,間接得到未來沙塵暴的可能變化。

研究結論顯示,無論是近期或長期,沙塵暴多發區溫度明顯變暖,大部分地區暖化程度高於全球平均值,多數地區降水增加,風速有減少的趨勢,北美和澳洲土壤可能變乾,其他地區可能變得更濕。隨著全球增暖水準的增加,這些氣像要素的變化更為明顯。

當全球溫升水準為2℃(相對於1960年至2014年,約相當於2050年)時,北美、中非和中亞將變得更熱、稍濕、強降水增加(高信度或中信度),澳洲則會變得更熱(高信度)、稍幹(中信度);多數地區風速可能會減少(中高信度),澳洲和北美沙塵暴將可能增加(中信度)。

由此可見,全球暖化背景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沙塵暴未來變化是複雜的。一種可能情況是,全球暖化,沙塵暴多發區變暖更明顯,蒸發加劇,如果降水減少,濕度減小,土壤變乾,沙塵暴發生更頻繁。另一種可能情況是,全球暖化,溫帶氣旋活動有北移的趨勢,沙塵暴多發區大風強度減小和日數減少,則沙塵暴次數可能減少且強度可能減弱。因此,相關機構與學者也需關注不同沙塵暴地區各種氣像要素未來的變化特點,並不斷提高對沙塵暴及相關因素如溫度、降水、風速、土壤濕度等觀測與預估能力。



央八開播! 35集革命大劇來襲,4位國家一級演員領銜,不追可惜了

狂攬15億! 85後浙江夫妻把廚具賣上市,IPO前緊急分紅1.5億

發揮「小快靈」立法優勢司法部執行行政法規一攬子修改廢止工作

大風沙塵退場,天氣晴朗氣溫升!

(圖表漫畫)健康科普

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FAST工程團隊丨讓「中國天眼」保持核心競爭力

走進位於平塘縣秀美群山深處的「中國天眼FAST總控室,科學研究人員正在對望遠鏡的運作狀態進行監控,蒐​​集並記錄著來自宇宙的資料資訊。

憑藉望遠鏡的超高靈敏度, FAST監測到的脈衝星數量已達883顆,是自其運作起至今,同一時期國外同類型望遠鏡監測數量總和的3倍以上。同時,在快速電波暴及重力波探測等領域,FAST產出了一系列世界級成果,10餘篇論文相繼發表在《自然》《科學》上,連續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用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的話說,"FAST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是團隊無數人默默耕耘的結果。"

維護保養期間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

走遍貴州上百個窩氹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FAST工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姜鵬表示,這份榮譽既是對南仁東老師的告慰,也是對大家的鼓勵與鞭策。

1994年,曾在日本擔任客座教授的南仁東放棄國外高薪工作,毅然回國,決心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讓中國天文學家看到更深遠的星空。他說,"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FAST開始選址時,南仁東已年近50,但他不顧勸說,親自踏勘。從1994年到2005年,他帶領團隊走遍了貴州大山裡的上百個窩靦。一根竹竿、幾粒救心丸、數雙磨破開裂的鞋,無不記錄了選址的艱辛。

十餘年努力,踏遍千山萬水,南仁東帶領團隊終於在亂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平塘縣克度鎮的一處"大窩氹",選定了FAST建設地址。

FAST運作與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杜朋城攝

大規模索疲勞試驗

2011年3月,FAST正式開建。正當大家興致高昂地投入建設時,一道難題隨之出現在團隊面前——不同於世界上已有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首創主動變形反射面,可以改變形狀,但對支撐其不斷變換的索網抗疲勞性能要求極高,現有鋼索難堪重任。

為突破這個難題,姜鵬帶領團隊花了兩年時間進行大規模的索疲勞試驗,經歷近百次失敗後,最終攻克了超高強度、抗反覆拉伸的鋼索技術,有效支撐了FAST反射面單元的變換,幫助FAST更好地收集和觀測天文訊號。

在專案建置過程中,FAST工程團隊也研發了反射面複雜系統控制關鍵技術、研發了具有電磁相容技術的液壓促動器集群等,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為國之重器"中國天眼"的順利建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1月11日,歷經20多年論證、立項及艱苦建設後,「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並投入使用,成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投入使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速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FAST工程團隊成員姚蕊。 (受訪者供圖)

團隊奮鬥在一線

「大家都受得了清苦、坐得住『冷板凳』。」姜鵬說,最初為了FAST調試工作,解決重要的科學技術問題,團隊成員曾連續3個春節在現場加班。不僅如此,FAST運行全年無休,大家都堅持戰鬥在第一線,全方位支撐望遠鏡正常運行,確保望遠鏡的正常輸出。

監測設備運作、整理觀測資料…龍年春節是團隊成員孫純第五次在單位過年。她說,身為年輕的科學研究工作者,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本領,做好望遠鏡維運工作,為全世界的天文科學家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讓FAST產出更多更好的重大成果。

時隔幾年,團隊成員姚蕊依然清晰記得為饋源艙「瘦身」的不易。饋源艙是FAST的核心部件,艙內有大量高精尖設備,這些設備關係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準。當時,該類研究在全球都存在著許多理論空白。

2012年,28歲的姚蕊臨危受命,擔任饋源艙負責人。她帶領團隊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攻關之旅,最終將饋源艙由圓柱體優化成"鑽石三角形",成功為饋源艙"減肥",確保FAST饋源艙按時按質完成各項任務及技術要求,為FAST順利建造與運作調試創造了必要條件。

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方法來升級望遠鏡是另一名團隊成員甘恆謙的主要工作,他說,FAST運作和維護絕不是墨守成規的日常重複。要把一個巨型設備維護好,高效運作的同時需不斷擴充它的功能、提升它的效能。

甘恆謙說,他將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研究工作者為榜樣,勇於創新,把FAST維護好,產出更多高品質的觀測數據和重大科學成果來回饋社會、回饋國家。

談及未來,姜鵬表示,將持續進行科研攻關,並持續解決中國射電天文領域的「卡脖子」問題,維持FAST在國際同類設備核心競爭力,服務好國重大戰略需求。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袁航

編輯劉詩雅

二審晏海艷

三審龐博



日本小林製藥保健品已致4人死亡,客服:中國消費者可到醫院血液檢,公司報銷費用

5-15!亞洲勁旅輸麻了:7連敗+主帥下課,不勝=提前出局,遠不如國足

中國人曾經將巴爾的摩大橋保護得很好!可惜它竟然塌了

「毒試卷」背後的神秘人物浮出水面,令人震驚的身份一中學校長

曝31歲泰山國腳被判3年!遭中國足球除名,出來後只能去海外踢球

出生於湖南省的43位院士簡介:

湖南省,一個風景優美、人才輩出的地方,近年來更以其培養了許多科學院士而聞名於世。這些院士,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傑出的學術貢獻,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出生於湖南省的43位院士吧!

張彌曼: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學界著名專家,曾主持了國家地震科學實驗場。

張彌曼: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學界著名專家,曾主持了國家地震科學實驗場。

郭瑞龍:湖南嶽陽人,曾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稱號,其主要研究方向為無機化學材料化學

郭瑞龍:湖南嶽陽人,曾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稱號,其主要研究方向為無機化學和材料化學。

楊芳洲:湖南臨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礦產資源開發與地球科學研究

楊芳洲:湖南臨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礦產資源開發與地球科學研究。

魏紀中:生於湖南嶽陽,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地下水動力學、水文氣候變遷等的研究。

魏紀中:生於湖南嶽陽,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地下水動力學、水文氣候變遷等的研究。

曹林柱:湖南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生理學和植物分子生物學。

曹林柱:湖南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生理學和植物分子生物學。

張洪量:湖南常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工程地質勘查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

張洪量:湖南常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工程地質勘查和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

陳福梅:湖南汨羅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材料科學和工程的研究。

陳福梅:湖南汨羅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材料科學和工程的研究。

劉桂林:湖南汝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和植物醫學的研究。

劉桂林:湖南汝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和植物醫學的研究。

週啟瑞:生於湖南益陽,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鐵路與都市軌道運輸工程。

週啟瑞:生於湖南益陽,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鐵路與都市軌道運輸工程。

陳立群:湖南邵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固體力學工程力學的研究。

陳立群:湖南邵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固體力學及工程力學的研究。

張桂香:湖南嶽陽人,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化工製程工程與環境工程的研究。

張桂香:湖南嶽陽人,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化工製程工程與環境工程的研究。

黃鴻業:生於湖南汨羅,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和土壤工程的研究。

黃鴻業:生於湖南汨羅,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和土壤工程的研究。

劉榮華:湖南嶽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的研究。

劉榮華:湖南嶽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的研究。

楊保國:湖南衡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岩土與結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楊保國:湖南衡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岩土與結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黃敏仁:湖南長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動植物細胞工程、基因轉殖和分子育種等領域的研究。

黃敏仁:湖南長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動植物細胞工程、基因轉殖和分子育種等領域的研究。

李鍾暉:湖南寧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無線通訊訊號處理等方面的研究。

李鍾暉:湖南寧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無線通訊、訊號處理等方面的研究。

胡立明:湖南嶽陽人,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土壤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研究。

胡立明:湖南嶽陽人,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土壤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研究。

劉仲軍:湖南益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金屬材料加工技術與機械成形理論與技術的研究。

劉仲軍:湖南益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金屬材料加工技術與機械成形理論與技術的研究。

李建平:湖南鵬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的研究。

李建平:湖南鵬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的研究。

王錫光:湖南衡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植物學植物生物技術的研究。

王錫光:湖南衡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植物學和植物生物技術的研究。

蕭敏:湖南永州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機械製造和機電一體化的研究。

蕭敏:湖南永州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機械製造和機電一體化的研究。

羅烈宏:湖南益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的研究。

羅烈宏:湖南益陽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的研究。

鄧宗全:湖南嶽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化學工程與技術紡織工程的研究。

鄧宗全:湖南嶽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化學工程與技術、紡織工程的研究。

鐘浩斌:湖南鵬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繫管理及修復的研究。

鐘浩斌:湖南鵬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繫管理及修復的研究。

李文漢:湖南婁底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的研究。

李文漢:湖南婁底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的研究。

魏懋德:湖南嶽陽人,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車輛工程的研究。

魏懋德:湖南嶽陽人,中國工程院士,主要從事車輛工程的研究。

蕭繼宗:湖南嶽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植

蕭繼宗:湖南嶽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植



青島「健康谷」落下「重要一子」!生命健康科技高端智造產業基地計畫正式發布

與孫家棟一道,仰望星空

龍頭牽引"鏈"上發力,國產大飛機轉向規模化運營,臨港新片區大飛機園"迎風起飛"

跨省賣菜,綠皮火車上的生計

原市委書記一家6人被留置,妻子經營"太太圈",外甥靠他打招呼做了2億生意

能修復受損肝臟的細胞發現

【能修復受損肝臟的細胞發現】 財聯社 5月13日電, 英國 科學家在肝臟內發現了一種被稱為「領導細胞」的新型細胞。它們在肝臟受損後進行自我修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有望催生新的 肝病 療法。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 自然 》雜誌。 0.1元退市股上億成交,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