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平塘縣秀美群山深處的「中國天眼」FAST總控室,科學研究人員正在對望遠鏡的運作狀態進行監控,蒐集並記錄著來自宇宙的資料資訊。
憑藉望遠鏡的超高靈敏度, FAST監測到的脈衝星數量已達883顆,是自其運作起至今,同一時期國外同類型望遠鏡監測數量總和的3倍以上。同時,在快速電波暴及重力波探測等領域,FAST產出了一系列世界級成果,10餘篇論文相繼發表在《自然》《科學》上,連續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用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的話說,"FAST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是團隊無數人默默耕耘的結果。"
走遍貴州上百個窩氹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FAST工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姜鵬表示,這份榮譽既是對南仁東老師的告慰,也是對大家的鼓勵與鞭策。
1994年,曾在日本擔任客座教授的南仁東放棄國外高薪工作,毅然回國,決心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讓中國天文學家看到更深遠的星空。他說,"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FAST開始選址時,南仁東已年近50,但他不顧勸說,親自踏勘。從1994年到2005年,他帶領團隊走遍了貴州大山裡的上百個窩靦。一根竹竿、幾粒救心丸、數雙磨破開裂的鞋,無不記錄了選址的艱辛。
十餘年努力,踏遍千山萬水,南仁東帶領團隊終於在亂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平塘縣克度鎮的一處"大窩氹",選定了FAST建設地址。
大規模索疲勞試驗
2011年3月,FAST正式開建。正當大家興致高昂地投入建設時,一道難題隨之出現在團隊面前——不同於世界上已有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首創主動變形反射面,可以改變形狀,但對支撐其不斷變換的索網抗疲勞性能要求極高,現有鋼索難堪重任。
為突破這個難題,姜鵬帶領團隊花了兩年時間進行大規模的索疲勞試驗,經歷近百次失敗後,最終攻克了超高強度、抗反覆拉伸的鋼索技術,有效支撐了FAST反射面單元的變換,幫助FAST更好地收集和觀測天文訊號。
在專案建置過程中,FAST工程團隊也研發了反射面複雜系統控制關鍵技術、研發了具有電磁相容技術的液壓促動器集群等,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為國之重器"中國天眼"的順利建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1月11日,歷經20多年論證、立項及艱苦建設後,「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並投入使用,成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投入使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速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團隊奮鬥在一線
「大家都受得了清苦、坐得住『冷板凳』。」姜鵬說,最初為了FAST調試工作,解決重要的科學技術問題,團隊成員曾連續3個春節在現場加班。不僅如此,FAST運行全年無休,大家都堅持戰鬥在第一線,全方位支撐望遠鏡正常運行,確保望遠鏡的正常輸出。
監測設備運作、整理觀測資料…龍年春節是團隊成員孫純第五次在單位過年。她說,身為年輕的科學研究工作者,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本領,做好望遠鏡維運工作,為全世界的天文科學家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讓FAST產出更多更好的重大成果。
時隔幾年,團隊成員姚蕊依然清晰記得為饋源艙「瘦身」的不易。饋源艙是FAST的核心部件,艙內有大量高精尖設備,這些設備關係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準。當時,該類研究在全球都存在著許多理論空白。
2012年,28歲的姚蕊臨危受命,擔任饋源艙負責人。她帶領團隊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攻關之旅,最終將饋源艙由圓柱體優化成"鑽石三角形",成功為饋源艙"減肥",確保FAST饋源艙按時按質完成各項任務及技術要求,為FAST順利建造與運作調試創造了必要條件。
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方法來升級望遠鏡是另一名團隊成員甘恆謙的主要工作,他說,FAST運作和維護絕不是墨守成規的日常重複。要把一個巨型設備維護好,高效運作的同時需不斷擴充它的功能、提升它的效能。
甘恆謙說,他將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研究工作者為榜樣,勇於創新,把FAST維護好,產出更多高品質的觀測數據和重大科學成果來回饋社會、回饋國家。
談及未來,姜鵬表示,將持續進行科研攻關,並持續解決中國射電天文領域的「卡脖子」問題,維持FAST在國際同類設備核心競爭力,服務好國重大戰略需求。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袁航
編輯劉詩雅
二審晏海艷
三審龐博
日本小林製藥保健品已致4人死亡,客服:中國消費者可到醫院血液檢,公司報銷費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