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研究團隊成功創造出人工熊膽。這項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津中醫藥大學團隊完成的最新研究,標誌著我國在瀕危動物藥材替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為瀕危藥材永續利用提供新方向。
近13個世紀以來,熊膽一直是中醫藥中珍貴且有效的藥材。然而,透過養熊活體取膽汁的做法廣受爭議。為此,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庾石山、王曉良團隊與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團隊提出一套新的研究策略,系統闡釋熊膽傳統療效的科學內涵,整合不同學科的技術創製人工熊膽。
研究團隊透過建立反映熊膽功效的多維度藥效評估體系,全面評估熊膽的治療效果,確定熊膽中的藥效物質;並利用化學合成和酶工程技術,實現以高效、環境友好的方式,批量生產熊膽中的藥效物質。此外,該團隊還對人工熊膽配方進行了合理優化和重組。
研究結果顯示,最終創造的人工熊膽化學組成與天然熊膽高度一致。臨床前系統的藥效學與安全性評估以及臨床試驗均表明,人工熊膽的有效性與目前使用的引流熊膽相當,安全性良好,且品質比引流熊膽更穩定可控。
研究團隊表示,人工熊膽的成功創作將從根本解決熊膽供應問題,保護熊類動物,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這項研究成果可望成為開發其他瀕危藥材替代品的新研究範式,為瀕危藥材永續利用提供新方向。
近日,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工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大國糧食》選載057:未來糧食的格局:不得不說的轉基因(七)
一年多,共攬獲115個獎項,一起來揭秘華二松江的育人"密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