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爆炸事故,人們紛紛從那裡撤離,以免受到極端的輻射。
人類搬走了,切爾諾貝利疏散區就成了野生動物的天下,其中就包括狼。
科學家最近發現,這些狼受到輻射後發生了基因變異,竟然展現出對癌症的抵抗力。
也許,這會對人類抗癌方法的研究有所幫助...
(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廢墟)
在切爾諾貝利疏散區,核輻射水平為11.28毫雷姆,是人類法定安全暴露量的6倍之多,但動物們仍在照常生活。
樹林裡能看見灰熊和野牛在散步,山貓和狐狸在高高的草叢中活動。
還有海狸、野豬、麋鹿、鹿、浣熊以及200多種鳥類把這裡當成家。
2014年,普林斯頓大學演化生物學家卡拉·洛夫(Cara Love)跟著一群研究人員來到這裡,想弄清楚動物們是如何在足以致癌的核輻射下生存的。
洛夫和她的團隊採集了當地的狼的血液樣本,也把帶有核輻射劑量計的GPS項圈戴在它們身上,這樣就可以即時監測它們的位置以及核輻射暴露水平。
(洛夫團隊採集狼的血液)
研究團隊檢測了切爾諾貝利疏散區半徑1000平方英里範圍內的狼的DNA,用它跟著這個範圍外的狼的DNA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這個範圍內的狼出現了某種基因變異。
儘管它們每天都接受致命劑量的核輻射,但它們已經對核輻射的影響表現出非常強的抵抗力,例如核輻射導致的癌症。
簡單來說就是,狼身上出現的基因變異,對癌症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最近幾年,因為各種原因,洛夫和她的團隊無法在切爾諾貝利疏散區繼續研究。
但她表示,從長遠的結果來看,研究這些變異的狼沒準會對人類抗癌研究有幫助。
上個月在華盛頓州西雅圖舉行的綜合與比較生物學會年會上,這項新的研究成果發表。
科學家們希望,這個新發現將為識別人類身上能降低癌症風險的基因突變鋪路。
(切爾諾貝利疏散區的狼)
其實除了狼,這些年來科學家在切爾諾貝利疏散區研究過不少動物,很多都發生了變異。
像那裡的馬、猞猁、麋鹿、狼和狗,很多都是居民撤離後留下的圈養動物和寵物的後代。
它們仍然生活在那裡,並且在過去的38年裡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基因突變。
例如,研究人員發現有一種樹蛙,原本攜帶綠色色素,外表是螢光綠色的,但現在變成了黑色或類似的深色。
(變異樹蛙)
還有生活在這片區域的野狗,跟生活在外面的狗相比,它們也發生了基因突變,還需要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以了解其主要的系譜學差異。
(切爾諾貝利疏散區的動物生存痕跡)
科學家之所以要研究這些變異動物,當然希望這些研究能為人類所用。
南卡羅來納大學和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研究這些動物種群可以增加「對動物的生物學基礎的了解,最終增加對人類如何在環境遭受嚴重和持續性破壞的地區的生存下去的了解」。
遺傳學家兼研究作者伊萊恩·奧斯特蘭德(Elaine Ostrander)博士也說,
"我們現在有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何在這種惡劣環境下活15代?'"
(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廢墟)
現在,對變異狼的研究已經走出第一步...
美食相伴、樂趣多多!濟南動物園的小動物們也迎接新春了! | 鏡相
北京動物園奉上節慶限定大餐,動物大年初一吃上「餃子」、糖葫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