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陸成寬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獲悉,來自該所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的科研人員,成功繪製了食蟹猴23種組織器官共273個樣本在非妊娠期以及妊娠不同時期的代謝組圖譜,揭示了食蟹猴在妊娠期多種組織器官代謝網絡的動態演變、代謝通路適應和關鍵的適應性代謝物。相關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細胞》雜誌。
整體思路概括圖。
對女性而言,妊娠是一個重要且具挑戰性的過程。為孕育子宮中的胚胎/胎兒,孕婦體內多種組織器官都會發生適應性改變,例如孕婦會經歷心臟重塑、肝臟增大等。
「然而,妊娠期間孕婦的多數組織器官經歷的適應性改變,包括代謝適應,尚未搞清楚。」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黃仕強告訴記者。
為系統了解靈長類妊娠期間母體多種組織器官的代謝適應,研究團隊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分析了食蟹猴在非妊娠期、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的23種組織器官共273個樣本的非標靶代謝組。他們發現,食蟹猴每種組織器官代謝組在非懷孕期和懷孕不同時期都有獨特的變化模式。
「我們對食蟹猴非妊娠期、妊娠早期、中期和晚期的23種組織器官代謝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不同時期多種組織器官之間代謝組相關性呈現動態演變的趨勢;與非妊娠狀態相比,23種組織器官之間的代謝組相關性隨妊娠進展而降低,到妊娠晚期尤為顯著。」黃仕強說。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與懷孕早期相比,食蟹猴每種組織器官在懷孕中期和晚期都有超過3000種的差異代謝物被檢測到,而23種組織器官共享的差異代謝物有91種。對此,黃仕強解釋道:"這表明,妊娠期間靈長類母體經歷了巨大的代謝擾亂和挑戰,多種組織器官都發生了代謝重編程。"
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人類胎盤滋養層細胞、胰臟祖細胞、肝臟祖細胞、心肌細胞和肌肉細胞驗證了差異代謝物的潛在重要功能,並在人類正常妊娠孕婦與子癇前症患者血液中初步驗證了食蟹猴代謝組數據的臨床潛在應用價值。
黃仕強表示,這項研究為更了解靈長類母體如何適應懷孕帶來的代謝挑戰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供圖)
激發浦東生物科技產業創新動力,浦發集團與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加強產學合作
2024寒假兒童關懷服務| 上海:「家庭友善」沁童心,「鄰家媽媽」護童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