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地理之謎】中國第四紀地質概述

@秦楚刊號

第四紀地球歷史上最新的地質時代,大約開始於260萬年前,一直延續至今;在這個時期,地球的氣候、環境、生物等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作為世界上地質條件複雜、地形多樣的國家之一,其第四紀地質特徵尤為突出。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從高原到平原、從山地到盆地,各種地質環境應有盡有;這種多樣性為第四紀地質作用的發育和演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一、第四紀地質年代的劃分

(一)地質年代劃分依據

第四紀地質年代的劃分主要依據地層沉積物、古生物、古氣候等方面的特徵。地層特徵是劃分地質年代的基礎,透過地層的堆積序列、厚度變化、岩性特徵等,可以初步確定不同地質時代的界限;沉積物特徵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透過沉積物的類型、成分、結構等,可以推論出古環境、古氣候的變化;古生物特徵是劃分地質年代的輔助依據,透過古生物化石的種類、數量、分佈等,可以了解古生物演化的歷史;古氣候特徵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參考,透過古氣候記錄的分析,可以揭示氣候變遷對地質年代劃分的影響。

圖1中國第四系綜合地層年代框架

(二)第四紀地質年代的劃分

1.更新世

更新世是第四紀的主要時期,以氣候的冷暖交替和冰期的出現為特徵。在中國,更新世的劃分主要依據冰期、間冰期的交替以及相應的沉積環境變化。根據冰期的特徵,更新世可以分為多個冰期和間冰期,如大理冰期、廬山冰期、大姑冰期等。這些冰期的出現與全球氣候變遷密切相關,反映了地球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敏感性。

(1)更新世早期:此時期以冰期-間冰期旋迴為主要特徵,氣候波動較大,沉積物類型多樣,包括冰磧物、河相沉積等。

(2)更新世中期:此時期氣候進一步惡化,冰河活動加強,形成了廣泛的冰蓋和冰緣地形。同時,人類祖先開始在中國地區出現並逐漸發展。

(3)更新世晚期:這段時期氣候逐漸變暖,冰河開始退縮,湖泊和河流相沉積廣泛發育。人類文化開始萌芽並迅速發展,形成了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

圖2人類演化發展

2.全新世

全新世是更新世之後的地質時代,以氣候相對穩定、人類活動逐漸增加為特徵。在中國,全新世的劃分主要依據沉積物的類型、分佈以及人類活動的遺跡。全新世沉積物主要包括黃土、河流沉積、湖泊沉積等,這些沉積物記錄了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遷和環境演變。同時,全新世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透過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的記錄,可以了解人類在這段時期的活動軌跡和文化特徵。

全新世是第四紀的最後一個時期,也是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時期。這段時期氣候相對穩定,適合人類居住和農業發展。同時,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逐漸顯現。

圖3中國第四紀地質圖

二、第四紀沉積與環境

(一)第四紀沉積物的類型與分佈

中國第四紀沉積物類型豐富,包括黃土、河川沉積、湖泊沉積、冰川沉積、風成沉積等。這些沉積物在空間上呈現不同的分佈特徵,反映了第四紀時期不同地區的氣候、地形和地形條件。黃土主要分佈在黃土高原地區,是風成沉積的典型代表(黃土、風成砂分佈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下、中更新統黃土厚度大,為水成夾風成;上更新統-全新統以風成為主,黃土的形成均需經過後期碳酸鹽化階段。

風成砂早、中更新世時沙漠、戈壁的發育是很局限的;晚更新世時西北區大片沙漠形成);河流沉積則廣泛分佈於各大江河流域,記錄了河流的演化歷史;湖泊沉積主要分佈於內陸湖泊地區,反映了湖泊的水文變化和環境演變(更新世早期,湖相沉積物發育,如柴達木古湖、三門峽古湖、昔格達古湖和洞庭湖古湖等區均發育較大湖泊;晚期,逐漸被河流相沉積物取代);冰川沉積則主要分佈於高山地區,是冰川活動的重要記錄。

(二)第四紀沉積物與環境的關係

第四紀沉積物與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面,沉積物的種類、成分和結構等特徵受到環境條件的控制,如氣候、地形、地形等因素都會影響沉積物的形成和分佈。另一方面,沉積物本身也記錄了環境的變化訊息,透過分析沉積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成分、生物化石等,可以揭示過去的氣候、環境演變歷史。

1.沉積物與氣候關係

第四紀氣候的冷暖交替對沉積物的形成和分佈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冰期時期,氣候寒冷乾燥,冰川活動頻繁,形成了大量的冰川沉積物;而在間冰期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河流、湖泊等水體活躍,形成了豐富的河流沉積和湖泊沉積。透過這些沉積物的分析,可以揭示古氣候的變化規律,為理解現代氣候變遷提供重要參考。

2.沉積物與地形關係

第四紀地形的演變與沉積物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地形起伏變化,為沉積物的堆積提供了空間。同時,沉積物的堆積也反過來影響了地形的形態。例如,黃土的堆積形成了獨特的黃土高原地形;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塑造了河流地形;冰川的刨蝕和堆積則形成了冰川地形。因此,透過沉積物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形的演化歷史。

3.沉積物與生態關係

第四紀沉積物中保存了大量的古生物遺骸和遺跡,這些生物資訊反映了古生態環境的特徵。例如,湖泊沉積物中的孢粉記錄了古植被的演替過程;河流沉積物中的化石則揭示了古動物的分佈和遷移規律。透過這些生物資訊的分析,可以了解古生態環境的變遷,為現代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科學基礎。

(三)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與環境演變

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與環境演變有密切關係。黃土的成因主要受到風力和氣候變遷的影響,其堆積過程記錄了古氣候的波動和演變;河流沉積的形成則與河流的水動力條件和流域內的地質環境有關,其變化反映了河流系統的演化和地形的塑造;湖泊沉積則受到湖泊水位、水質和流域內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沉積序列記錄了湖泊環境的演變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冰川沉積則是冰川運動和消融的產物,其分佈和特徵反映了冰川活動的範圍和強度;海岸沉積則受到海洋動力、海平面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變化記錄了海洋環境的變化和人類對海岸帶的改造。

中國第四紀環境演變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氣候變遷、構造運動、人類活動等。在氣候變遷方面,冰期的出現和間冰期的交替對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冰期時,氣溫下降,冰河擴張,海平面下降,導致環境發生顯著變化。間冰期時,氣候相對溫暖濕潤,有利於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構造運動也對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如地殼的升降、斷裂等都會改變地形地形和沈積環境。人類活動則是第四紀環境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利用越來越強烈,導致環境發生顯著變化。

三、第四紀冰河與氣候

(一)第四紀冰河的分佈與特徵

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分佈廣泛,類型多樣,包括山地冰川、冰帽、冰原等多種類型。其中,以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冰川最為發育,規模宏大,對當地氣候和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青藏高原,冰川廣泛分佈於喜馬拉雅山崑崙山祁連山等山脈,形成了壯觀的冰川景觀。這些冰川以累積區大、消融區小、運動速度慢等特徵著稱,對當地的水源涵養、河川補給、生態平衡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天山、阿爾泰山、秦嶺等山脈也分佈著一定數量的冰川,雖然規模較小,但同樣對當地氣候和環境產生了顯著影響。

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冰川規模巨大,積累了大量的冰雪物質,為當地河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二是冰川運動活躍,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形成了獨特的冰川地形;三是冰川對氣候變遷敏感,其進退變化往往與氣候波動密切相關。

(二)第四紀冰河與氣候的相互關係

中國第四紀冰河與氣候之間有著密切的相互關係。一方面,冰川的發育和分佈受到氣候條件的控制;另一方面,冰川的進退變化也對氣候產生了影響。

首先,氣候條件對冰川的發育和分佈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寒冷乾燥的氣候條件下,降雪量大於消融量,冰川得以形成並不斷擴大;而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降雪量減少,消融量增加,冰川則逐漸退縮。因此,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分佈和規模與當時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其次,冰川的進退變化也對氣候產生了影響。當冰川擴張時,大量的冰雪物質覆蓋在地表,反射了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地表溫度降低;同時,冰川融化產生的淡水注入海洋,影響了海洋環流和全球氣候。相反,當冰川退縮時,地表裸露出來,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地表溫度升高;同時,冰川融化產生的淡水減少,對海洋環流和全球氣候的影響也相應減弱。

此外,冰川與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表現在其他方面。例如,冰川融水為河流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水源,影響了河流的水文特徵和生態環境;同時,冰川的變化也影響了區域降水分佈和大氣環流模式等。

四、第四紀地貌與構造

(一)第四紀地形類型及其特徵

中國第四紀地形類型豐富多樣,主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河流、湖泊等。這些地形類型在空間上呈現不同的分佈特徵,反映了中國複雜的地質構造背景和氣候環境。

山地和高原是中國第四紀地形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高原、天山山脈、秦嶺等地形高聳,氣候寒冷,冰川作用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冰川地形。這些地區的地形形態多樣,包括冰河槽谷、冰磧物、冰蝕地形等,為第四紀冰河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盆地與平原多分佈於中國的東部及中部地區。四川盆地、華北平原等地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河流作用顯著,形成了河流地形與湖泊地形。這些地區的河川地形包括沖積扇洪積扇、河階等,湖泊地形則包括湖泊沉積、湖岸線變化等。

此外,中國的河流、湖泊等水體地形也具有獨特的特色。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穿越中國大地,形成了壯觀的河谷地形和河流三角洲。這些河流地形不僅反映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也記錄了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和構造運動。

(二)第四紀構造運動及其特徵

中國第四紀構造運動(⑴上更新世中晚期-早更新世初期,新構造運動表現在:①青藏高原劇烈抬升,天山、祁連山等各大山係也相應強烈抬升;②一些山間盆地形成,如雲南元謀盆地、四川昔格達盆地等;③黃土高原南部下沉;④青藏高原及東北、華北地區均有較強火山活動。

⑵早更新世晚期。新構造運動表現在:①青藏高原持續抬升,藏北上更新統-下更新統相地層發生傾斜,高原週邊玉門組礫石層錯動等;②一些湖泊消失,如昔格達湖等;③黃土高原北部上升,南部下降;④部分地層發生間斷,如渭南地區等;⑤華北地區有較強玄武岩流溢出。 ⑶中更新世中期。

新構造運動表現在:①青藏高原持續抬升;②黃土高原北部下降;③中國東部及西南均有強烈火山活動,如五大連池大同雷州半島騰沖地區。 ⑷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新構造運動表現在:①青藏高原強烈抬升,其上升幅度約800-1000m;②黃土高原整體上升;③華北和蘇北發生較大海侵;④東北地區松遼分水嶺形成;⑤火山活動強烈;⑥黃河、長江是在第四紀中最終貫穿一切山嶺和湖泊連成大江的)主要表現為地殼的升降、斷裂和褶皺等。這些構造運動不僅直接塑造了地形形態,也影響了氣候、水文等環境因素。

地殼的升降運動是導致地形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青藏高原等地區,地殼的強烈抬升使得地表形態發生顯著變化,形成了高山、峽谷等地形景觀。而在華北平原等地區,地殼的相對沉降則使得地表平坦化,形成了廣闊的平原。

斷裂構造在中國第四紀地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斷裂帶是地殼中應力集中和釋放的區域,它們往往控制地形的發展和分佈。中國的許多大斷層帶,如郯廬斷層帶、崑崙斷層帶等,都對當地的地形形態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斷層帶不僅控制了山脈、盆地的形成和分佈,也影響了河流、湖泊等水體的發育和演變。

褶皺運動也是中國第四紀構造運動的重要表現。褶皺運動使得地殼彎曲變形,形成了褶皺山脈和褶皺盆地等地形類型。這些褶皺地形不僅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徵,也蘊含著豐富的地質訊息,為我們了解地球歷史和預測地質災害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三)第四紀地形與構造的相互關係

第四紀地貌與構造之間有著密切的相互關係。構造運動是地形形成和演化的基礎,而地形形態則反映了構造運動的特徵和過程。

一方面,構造運動為地形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地殼的升降、斷裂和褶皺等構造運動使得地表形態發生顯著變化,形成了各種地形類型。這些地形類型不僅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徵,也蘊含著豐富的地質訊息,為我們了解地球歷史和預測地質災害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另一方面,地形形態也記錄了構造運動的歷史。透過地形形態的觀察與分析,我們可以推論出構造運動的類型、規模和發生時間等資訊。這些資訊對於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過程、預測未來地形變化以及製定區域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第四紀氣候也對地形與構造的相互關係產生了影響。氣候的變化不僅影響了地表的風化、侵蝕和堆積作用,也影響了構造運動的活躍程度和方式。因此,在研究第四紀地貌與構造時,我們需要充分考慮氣候因素的影響。

(四)第四紀地形與構造的演化過程

中國第四紀地貌與構造的演化過程是一個複雜而多變的過程,它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和氣候變化,這些事件對地形的形成和演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冰期時期(傳統的以冰磧物來劃分,至少存在四個冰期:從早到晚,西部依次為希夏邦馬冰期、聶聶雄拉冰期、基龍寺冰期及絨布寺冰期;東部依次為鄱陽冰期、大姑冰期、廬山冰期及太白冰期),氣候寒冷乾燥,冰河作用強烈,對山地和高原地區的地形形態產生了顯著影響。冰川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了獨特的冰川地形,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同時,冰川融水也塑造了河流和湖泊等水體地形。

在間冰期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河流和湖泊等水體地形的發育更為顯著。河流侵蝕和沈積作用形成了沖積平原和河流三角洲等地形類型。湖泊則透過水位的升降和湖岸線的變化記錄了氣候和環境的變化。

此外,構造運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地形的演化過程。地殼的升降運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和結構,為地形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斷裂和褶皺等構造運動則透過改變地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為地形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質背景。

五、人類活動與第四紀環境

(一)人類活動對第四紀環境的影響

1.土地利用與植被變化

隨著人口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大規模的農業開墾、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和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這些活動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也影響了土壤、水分和氣候等自然要素的分佈和循環。

2.水資源開發與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活動不可或缺的資源。在第四紀,隨著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河流、湖泊等水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擾與破壞。過度抽取地下水、興建水庫大壩等行為改變了水體的自然流動和分佈,影響了水生態系的穩定性和健康。

3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

第四紀時期,人類開始大規模開採礦產資源,以滿足社會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開採和利用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和污染物,對大氣、水體和土壤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同時,礦產資源的開採也導致了地表形態的改變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4.氣候變遷與人為排放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日益顯著。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改變了大氣成分和結構,導致了全球氣候暖化、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等問題。這些氣候變遷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也對第四紀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第四紀環境變遷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

第四紀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環境的承載能力。過度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會導致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最終限制人類社會的發展。

2.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四紀環境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產生了重要影響。氣候變暖導致農作物生長週期延長,病蟲害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則降低了土地的肥力,減少了農作物產量;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則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3.對人類居住環境的影響

第四紀環境的變化也對人類居住環境產生了影響。極端氣候事件如暴雨、洪水、乾旱等頻傳,為人類居住安全帶來了威脅;大氣污染和酸雨則危害了人類的健康;同時,環境變遷也可能導致人類遷移和城市規劃的調整。

4.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第四紀環境的變化也對社會經濟產生了影響。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限制了經濟的永續發展;氣候變遷導致的災害風險增加了社會成本;同時,環境問題也引發了社會關注和公眾參與,推動了環境保護政策的製定和實施。

(三)人類活動與第四紀環境的永續發展

面對人類活動對第四紀環境的影響以及第四紀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製作用,需要尋求永續發展的道路。

1.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

制定科學合理的資源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同時,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應對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事件

加速氣候變遷監測和預警系統的建設,提高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和水準。同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和全球氣候暖化的趨勢。

3.保護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

保護生態系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永續利用,維護地球生物圈的平衡和健康。

4.提高民眾環保意識與參與度

提高大眾對環保議題的認識和關注度,鼓勵大眾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和志願服務活動,共同推動人類與第四紀環境的和諧共生。

六、結束語

中國第四紀地質是一個複雜且重要的研究領域,涉及多個學科和多個面向。透過對第四紀地層、冰期、古氣候、人類活動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歷史的演變規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中國第四紀地質研究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極目銳評∣神舟十八號發射:默契配合成就了再次前往星空的中國式浪漫

吉鴻昌的西北軍有多猛?馬家軍最強悍隊伍親身經歷:碰上死路一條

張學良真正的出生地之謎團、張作霖父子的醫巫閩山情緣

一條街8個攤,「農田衛兵」癩蛤蟆被剝皮販賣!

退休金大變革! "雙軌"變"單軌",公務員待遇"特權"結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地球真正的“主人”,比人類早數十億年誕生,經歷多次生物大滅絕

在無盡的宇宙中,我們的家園- 地球 ,是一顆充滿活力與活力的藍色星球。它的誕生與演化,是一個充滿神奇與奧秘的過程。 地球的形成,大約可以追溯到46億年前。在那個遙遠的時代, 太陽 系 尚未形成,只是一片混沌的星際塵埃和氣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塵埃和氣體逐漸聚集,形成了 太陽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