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的公轉軌道位於海王星之外,它曾經被認為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但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這顆星球不太符合行星的標準,因此在2006年8月24日,天文學家透過投票的方式,將其「降級」為矮行星(編號為134340),從此之後,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就變成了八大行星。
雖然冥王星不再被視為行星,但它在我們人類的心目中仍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並將其視為太陽系中的主要星球之一,所以在提到太陽系中那些遙遠的星球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想到冥王星。
我們知道,對於同一個物體來講,它距離我們越遠,在我們眼中就顯得越小,反之亦然。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出,在遙遠的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陽,當然會比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更小,具體有多小呢?實際上,儘管我們目前暫時還不能親自到冥王星上去,但透過理論上的計算,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個物體在我們眼中的大小,可以透過"視直徑"來進行定量描述,所謂的"視直徑",就是指我們肉眼看見的物體的視角(單位為度、分、秒)。我們先來看一張簡單的示意圖(如下圖):
圖中的α、R和d,分別代表物體的「視直徑」、物體的半徑以及物體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根據三角函數關係,我們可以簡單地推導出這樣一個公式:「tan(α/ 2) = R/d",所以"視直徑"可以用公式"α = 2 arctan (R/d)"來進行計算(註:"tan"和"arctan"分別代表正切函數和反正切函數) 。
已知太陽的半徑約為69.6萬公里,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59億公里,將這些數據代入上述公式可知,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陽,其「視直徑」約為0.0135度。
這是什麼概念呢?這樣說吧,地球上的我們在夜空中所能看到的星星,有幾顆其實是太陽系中的行星,木星就是其中之一,而我們肉眼所見的木星,其「視直徑」大約是0.011度,也就是說,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陽,只比地球上看到的木星稍微大了一點。
(↑圖中最亮的那一顆星星,就是木星)
在59億公里外的冥王星上,太陽已經變成了星星,這樣的情況不禁令人好奇,那裡還有白天嗎?實際上,這其實取決於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陽有多亮,而透過理論上的計算,我們同樣也可以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個天體在我們眼中的亮度,可以透過「視星等」來進行定量描述,簡單來講,「視星等」的概念最初由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提出,他將自己編制的星表中的1022顆恆星依亮度劃分成了6個等級(即1等星至6等星,如下圖)。
這個概念後來被天文學家廣泛採納,為了更好地描述宇宙中的眾多天體,天文學家對其進行了改進和量化。
根據現代天文學的定義,「視星等」的每個等級之間的亮度差為2.512倍,數字越小,表示天體的亮度越高,數字可以為負數,而1勒克司(註:這是一個亮度單位)的「視星等」就為-13.98。
與"視星等"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概念被稱為"絕對星等",它反映的是天體真實的發光本領,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在距離10秒差距的位置上看到的天體亮度,就是這個天體的「絕對星等」。
「視星等」和「絕對星等」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公式「m = M - 5lg(d0/d)」來進行換算,其中的m和M分別代表「視星等」和「絕對星等","lg"是以10為底的對數函數,d0代表10秒差距,d則代表觀察者與目標天體的距離。
根據科學家的測算,太陽的「絕對星等」約為4.83,而10秒差距的距離大約是32.6光年,前面有提到,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59億公里,換算下來大約是0.0006236光年,將這些數據代入公式可得,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陽,其「視星等」約為-18.76。
作為對比,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其"視星等"約為-26.71,滿月的"視星等"約為-13,正如前文所言,"視星等"的每個等級之間的亮度差為2.512倍,據此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陽,其亮度大概只有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亮度的1500分之1,但卻是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滿月亮度的大約200倍。
顯而易見的是,這樣的亮度當然是可以把冥王星照亮的,因此可以說,在59億公里外的冥王星上,其實還是有白天的,只不過與地球相比,那裡的白天要昏暗很多。
地球滅亡的威脅:伊朗總統遇害,採用核彈報復是否意味著毀滅一切
氣溫突破47℃!政府要求學校放暑假,有部長先前演講時暈倒!數千萬人面臨用水危機,印度發布惡劣天氣警報
美國隱藏起來的硬實力,究竟有多可怕?我們真的無法與之抗衡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