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劉金震通訊員郭菁荔
作為人類探索地球奧秘的天然實驗室、全球環境和資源的新空間,南極是科學考察和全球治理的焦點。不久前,山東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教師楊繼超完成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度夏任務歸來,他攜帶的山科大自研的"嵙海六號"智能無人船出色地完成了極地海域測量任務,填補多項近岸多波束水深資料空白,展現了極地科考的「山科」擔任。
「嵙海六號」更聰明、更輕盈,極地考察中顯優勢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中國無人船研發也邁入了新的階段,其中,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水面無人船成為關注焦點,廣泛應用於海洋科研、環境監測、海洋測繪、緊急救援等領域,並在極地考察任務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2021年9月14日,山科大校慶前夕,兩艘略顯簡陋的無人船在學校小西湖下水,自主完成了數字"70"的繪製,這被認為是山科大自研無人船從" 0"到"1"的突破。 2022年上半年,海洋學院憑藉海洋測量、導航控制等方面的技術優勢,被極地中心選中,參與第39次南極考察。這也是山科大首次承擔南極考察相關任務。
「出師小西湖,進擊積米崖,決戰羅斯海」…相較於去過南極的「嵙海一號」、「嵙海二號」,「嵙海六號」更聰明,「嵙海六號」的控制系統更先進,結構更輕盈,動力更充沛,整船自主化率達80%,比「嵙海一號」「嵙海二號」的整船自主化率提升30%。
楊繼超介紹,山東科技大學無人船技術目前處於國內並跑的階段。目前,國內幾家無人船研發院校、機構各具特色。有的無人船船體較大,主要用於島礁和近海淺水域等水下地形、地形探測;有的船體普遍較小,用於海洋測繪穩定性較差,更適合內陸湖泊、河流的測量。 「嵙海」系列無人船採用雙體結構,船長4米,在極地海洋中有著獨特的優越性。
南極地區一直以其惡劣的環境和極端天氣而聞名。暴風雪頻繁是長城站的最大特點,每年大風(大於17公尺/秒)日數在60天以上,最大風速可達40.3公尺/秒,相當於8級風速。極寒的氣溫對船體平台、動力系統、電子設備和測繪儀器提出了極高的可靠性要求。此外,複雜的海域條件,包括大量移動浮冰和冰山,增加了極地海洋測繪的操作風險。
走得準,看得清,避得開,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這次南極考察中,楊繼超承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讓「嵙海」六號完成長城站附近的測量任務。在長城站的31天中,楊繼超「見到」太陽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天半,每週能放船出海的好天氣只有1-2天。 2月7日-2月9日,無人船作業終於迎來了珍貴的作業期。
楊繼超告訴記者:「風速5級以下,湧浪較小,最好沒有雨雪的天氣,才是最適合無人船出海執行任務的時候。船體抗橫搖能力是影響海洋測量準確性的最重要的因素。的船體,船體一旦被劃破,可以現場替換。
「嵙海六號」採用海洋學院自主研發的智慧避讓路徑規劃系統,搭載雙眼攝像頭,實現了「走得準、看得清、避得開」。楊繼超介紹:「我們會給無人船提前設定好條件,例如朝著哪個方向跑、在哪個區域執行任務,無人船接收指令後就可以自己'幹活'了。無人船的「大腦「經過系統學習訓練,掌握了浮冰、冰山的外形特徵。如果遇到障礙物,它可以自己做出決策,選擇最佳避讓路線,再回到任務點。"
三天的時間裡,楊繼超只睡了兩個小時,瘦了8公斤。在楊繼超拍攝的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他野外工作環境。在一處相對開闊的山坡上,擺放著一張簡易工作台,可接收「嵙海六號」傳回來的海底測量數據。他和搭檔需要守在電腦前,不能走遠,直到無人船歸來。天飄著小雪,「企鵝服」的表面已經濕透。 「氣溫零度,但南極濕寒,體感溫度特別低,在工作台前一會腳指頭就凍僵了。我們後來搭了個簡易帳篷試圖用來擋風雪,結果8號下午刮起了西風,帳篷差點被推倒。
經過30餘小時辛苦工作,累計完成110公里測線,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無人船曾與浮冰等危險海況"狹路相逢","思考"後,它成功做出了避險動作,完成了挑戰,展示出了良好的自主性、智能性和穩定性。
助力秦嶺站建設,為極地科考續寫更多山科大篇章
也是在這段期間,中國科考領域又迎來一個重磅歷史性時間——中國南極秦嶺站建成並投入使用。這背後,就有著山科大的力量。在第39次南極科考任務中,山科大教師王磊帶著「嵙海一號」「嵙海二號」無人船超額完成了相關海域測量任務,為秦嶺站的順利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楊繼超告訴記者:「目前無人船搭載多波束測量系統,大多與無人船系統是分離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透過「遠端存取」來操縱和監控多波束,受網路品質和頻寬影響很大。
記者獲悉,山科大無人船已確定參加第41次南極考察。楊繼超告訴記者:「新一代無人船還沒有敲定名字,但目前確定的是船體會比上一代更輕,『大腦』也會更靈活。在極地海域,由於浮冰的顏色與海水顏色相似,並不好辨識。在它學習大量的浮冰等障礙物知識後,更精準地識別水上水下的障礙物。
新旅程上再出發,在加速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山科大智能無人船團隊將繼續汲取勇毅前行的力量,不斷突破關鍵技術,填補更多極地海域數據空白,為南極科考續寫更多篇章,留下更多山科大印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