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聶毅
新華社長沙5月2日電(記者周勉、謝奔、張格)穿上筒靴、戴上草帽,這段時間,韶也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取樣、採集數據。儘管研究領域充滿了「伽瑪射線」「電子束」等「高大上」術語,也常常接觸重離子加速器等高精尖設備,但「下田」仍是韶也工作的重要環節。
36歲的韶也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水稻種質創新團隊成員,同時擔任鎘低累積稻種原創計畫主持人。 2023年底,因為貢獻突出,他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破格提拔為研究員。
4月27日,韶也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試驗田裡記錄水稻生長資料。新華社記者周勉攝
少年時代就把袁隆平當成榜樣的韶也,大學堅定選擇了生物科學專業。畢業後,他來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為實驗員。
2013年,為破解「鎘米」難題,湖南啟動鎘低累積稻種選育體系化攻關。有鑽勁兒的韶也,被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炳然選入團隊,參與研究透過誘變方式創造鎘低累積水稻。
化學試劑浸泡、伽瑪射線、電子束、航太搭載…早期,韶也把能用到的誘變手段試了個遍,往返長沙、三亞等地測試,幾年時間裡篩選了30多萬株水稻材料,但進展並不明顯。
「當時也想過發幾篇文章、搞幾個專利,讓自己能得到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韶也說,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老師和家人的鼓勵給了他很大幫助,他也深刻地認識到種質創新是一個「0到1」的過程,絕不能半途而廢。
直到2019年,韶也終於發現了第一株來自重離子誘變的M1代(第一代)目標突變體。一年後,團隊申請到充足的重離子束流,完成了近10萬粒種子的輻照處理。這10萬粒種子播撒到試驗田間,成功長出了7萬多株稻米。
4月27日,韶也在位於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實驗室觀察水稻。新華社記者周勉攝
問題又來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在這7萬多粒種子的數百萬個後代裡進行突變基因的篩選,而這無異於大海撈針,而且成本巨大。
在團隊老師趙炳然指導下,韶也開始借鏡其他領域的各種新技術,終於發明了破解種子突變「密碼」的M1TDS技術,有效提高了鑑定篩選突變品種的效率。
基於這項技術突破,團隊創造了鎘低累積型「臻兩優8612」(「蓮兩優1號」)和鎘低累積高檔優質稻米「韶香100」。
去年,「臻兩優8612」在湖南推廣種植107萬英畝,測產數據顯示,在產量穩定的同時,稻穀鎘含量大幅降低。這也意味著「鎘米」難題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力攻關下,終於有望得到根本解決。
一粒好種子,讓「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更足。 「對我們年輕農業科研工作者來說,只有不斷用知識和汗水去澆灌夢想的種子,它才能開花結果。」韶也篤定地說。
編輯:陳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